因此,李泰也有些不解,但他很快问出了心头的疑惑:“陈老,请问你听到这首词是在秋夕什么时辰?”
陈学礼沉吟片刻:“老夫当时喝酒有些多,具体的时辰不清楚,大约应该是秋夕当日子时左右。”
可话音未落,一道清脆的声音传来。
“爷爷,您应该喝醉了,当时的时间应该是秋夕已过,那时已经是丑时了,是秋夕过后第二天的凌晨,当时还是我和仆人一起去接的您,您当时还说黄贲拿出这首词作之后就散了!”
听到陈月茹的话,在场的人不由发出了一阵嘘声。
杨帆作这首词的时候,那可是秋夕午时,足足比黄贲早了大半天。
即使要抄袭,也是黄贲抄袭杨帆的,怎么可能说杨帆抄袭黄贲的呢?
但这里面又有些说不通的地方,长安与江南相隔千里之遥。
即使用最快的战马送信,没有两天一夜也不可能到达,若说黄贲抄袭杨帆也说不过去。
一时间,大家都有些摸不着头脑。
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当李泰把时间差这样的疑问提了出来。
陈学礼无奈地感叹道:“殿下,这也正是老夫想不通的地方,难道不同的两人能够做出一样的诗词。”
“恰好此次进京,除了想增长增长见识,也是想一探究竟,这事实在太奇怪了!”
知道在陈学礼这里得不到答桉,李泰转头对着黄贲问道:“你作的词比杨帆足足晚了七个时辰左右,为何你会说杨帆抄袭你的词?”
“本王问你,如果这首词你早已经作出来,为何在之前从未流传出来?”
《明月几时有》这首词,李泰曾反复拜读。
字里行间所蕴含的寓意与情感,也曾使他动容不已。
如此一篇足以流传千古的名篇,一旦问世,必然争相传颂。
如同杨帆做出此篇之后的情形,短短时间内,便传遍关中,家喻户晓。
甚至孔颖达给出了极高的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