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了。
好在山海城跟泉州朝廷,还有几分香火之情。尤其是借助妈祖这一桥梁,两城之间的联系,越发的紧密。甚至妈祖庙的牌匾,都是泉州朝廷御赐的。
而这,也是欧阳朔的信心来源。
如果没有这些有利的因素,欧阳朔根本就不会做此妄想。
接下来,就是敲定使臣人选。
跟春秋战国的列强争霸不同,领主在荒野中的竞争,是非此即彼,必将以消灭对方为最终目的。
因此,外交使臣在领地中的作用,并没有历史上那般重要。山海城莫说设立专门的部门,就是一个专业的使臣也找不到。
想到这,欧阳朔就头疼不已。
无奈之下,他只能征询四位署长的意见。
“诸卿以为,谁可为使臣?”
四位署长面面相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
财政署长崔映柚不用说,作为女子,在领地还好,有欧阳朔庇护,无人敢说什么。但要出使朝廷,估计连皇帝的面都见不到。
行政署长范仲淹?不行。
范公刚正不阿,如果是对等的出使,要展现领地威严,自然是合适人选。可此行是去私底下活动,谋取官职的,这种勾当,范公自然做不来。
剩下的,就只有杜如晦和卫鞅二人。
没办法,欧阳朔直接拍板,由杜如晦和崔映柚出使大理。
杜如晦作为主使,主要负责面见皇帝,陈明缘由,协调厉害关系。映柚则为副使,利用崔氏在大理的影响力,四处活动。
卫鞅和景监二人,则出使泉州。
欧阳朔倒是知道,景监此前在秦国,也是当过使节的,有一定的经验。
选定使臣,接下来就是准备礼单。
除了预备给诸大臣的见面礼,最核心的,就是拟定每年的岁供。
为了拿下“南疆都护”的职位,欧阳朔此次也是下了血本。
他亲自拟定,山海城每年将向大理和泉州两个朝廷,各进供两万枚金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