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因为其他星体的引力牵引而产生变化。
而太阳两次经过一天最高点的时间被称为“真太阳日”,是由观测得来的,由于地球公转轨道为椭圆形,所以公转速度并不均匀,最长真太阳日和最短真太阳日相差约51秒,因此并不能直接作为计算时间的参数。
也正是由于真正的一“天”的概念不够精确,时间有长有短,所以在天文学中为了弥补这一缺陷,科学家们假设了一个恒星系统,并将假设的太阳称为“平太阳”,而将“平太阳”两次经过中天最高点的时间称为“平太阳日”。
这样,现代的时间参数就这样被确定下来了……而直到现代所使用的时间参数中,“一天”一般都指的是一个“平太阳日”。
所以最终我们所熟悉的时、分、秒的概念,都是来自于世界度量衡标准会议所规定的标准——既1900年为平均太阳年,而一个平太阳年的 31556925.9747 分之一为1秒。
早在时间的标准确立之前,航行在大海上的人们如何确定自己在地球上的位置呢?
首先,通过观测太阳或者北极星的高度可以确定船只所在的纬度,但是没有任何天体能够直观的显示经度差异,因此船长只能通过计算自己船只的当前速度、方向来大略的估算自己目前所在的经度。
而从天文学上来讲,经度问题可以换算为时间问题。一天有24小时,那么在地球的不同经度上,每小时的时差就相当于经度15,因此只要知道两地的时差就能知道两地之间的经纬度之差了。
所以,航海钟的概念应运而生。
其实在现代所谓的航海钟与普通的钟表已经没什么区别了,因为误差在半秒以内的钟表都可以被称作是航海钟。
在科学发达的现代,人们想要得到标准时间可以看自己的手机、手表,或是通过网络查看,甚至还可以利用卫星的授时服务来得到相对精准的时间——例如北斗卫星的授时服务精确度甚至可以达到10纳秒的级别,这也就意味着能够更精确的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