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会拒绝有本事的族人,这些孩子虽是庶子,但若读书上聪明有出息,将来应举顺利,通常都能得到本家的扶助,属于双赢。
只可惜边关心高气傲想要出头的庶子很多,水平高的先生却不多。就算有些亲爹愿意花大价钱从京中请先生,愿意来边关吃沙子的好先生也不多。
那些有名望的先生们,在京中就很抢手,谁会大老远跑到边关来啊?
因此参将发现了业务水平很高的冯先生,就像挖到了宝,立刻请回家去教小儿子读书。冯先生教得好,很快就在一众将官中出了名,成了边关最抢手的私塾先生。
然而冯先生从应馆教学开始,就立下了一个规矩,他只教开蒙,不管进学。
有名望的先生一般不屑于教小孩子识字这样的基础工作,但冯先生无所谓。但准备考科举的学生家里无论花多少钱请他去教,他都不肯。
“我教孩子不挑,好坏我都教,但只教到进学之前。教小孩子才有趣,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冯先生这样告诉上官静他们:“这孩子的性子如何,通常年岁不大就能看出来了。有些人天生就好不了,就算读了一辈子书也没用。天生重要,家教也重要。都说看看爹娘脚后跟,就知儿女七八分,爹娘的性子,通常也要影响孩子。不过歹竹出好笋也是有的。”
冯先生用树枝一样的老迈手指点了点上官静的额头:“这一株,就是不知怎么从歪长正了的好笋,稀奇得很呢!”
“您老人家一定坐地起价来着。”极为了解冯先生的上官静说道:“边关那么多庶子,光教开蒙,就能赚得盆满钵满。”
“那是。”冯老头得意点头:“我收的束脩可高了!在边关时,应馆价格是普通先生的几十倍。老夫学问高,哪怕只教开蒙,这孩子也肯定基础扎实,对将来进学大大有益,自然值得这个价格。”
“那冯先生又是如何成了闺塾先生呢?”何凌珺好奇地问道:“您只教开蒙就能过得很好了。”
“我说了,我教孩子不挑。”冯先生答道:“不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