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边刚准备好,昨天谈好的几个小摊贩几乎是同时上门。
他们本来还在犹豫纠结,结果刚走到巷子门口就被这股香味儿吸引了,几个人争先恐后地挤着门进来。
一共是四个小摊贩,殷清瑶跟柳氏已经串了满满一大盆豆腐串了,给他们四个人分了分,他们听话的带着自己那套家伙事儿上门。看着他们大小不一的铁锅,虽然刷得都很干净,就是显得有点不正规。
给每个锅里倒上大半锅熬好的鸡汤,殷清瑶跟着他们出门,她今天熬的鸡汤说是香飘十里都不为过,刚从章迁家的巷子里出来,还没分开头走就有人上来询问。他们推着车一路走好一路卖。
从殷清瑶这里拿的豆腐串还没到中午就卖完了。
看这个架势,殷清瑶赶紧回头,指挥着柳氏婆媳继续炸豆腐串。
豆腐用完就再上街去买,除了向氏跟陶氏轮流带孩子以外,柳氏跟殷清瑶基本上没休息,整整忙活了一天。
到晚上回去的时候,到宋大郎家里,紧急又预定了一车豆腐。还是那句话,豆腐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做出来的。但是找上门的生意,辛苦点不算什么。
于是宋大郎两口子半夜起来泡豆子拉磨。夫妻俩轮流干,到天快亮的时候实在撑不住了,本来该去上学的宋青云心疼他们,让同在镇上念书的邻村的同学帮着跟先生请假。
他自己折身回来,把剩下的豆子磨完,再把已经做好的一车豆腐装上车。
“爹,上午你歇歇,我去县城送豆腐,等下午的时候你再去送。”
钱氏已经累得起不来了,宋大郎也没好到哪儿去,等他出门之后,两口子商量着:“得去买个牲口回来拉磨,清瑶跟咱们是长期生意,再这么下去,孩子的功课可都得耽误了!”
宋大郎越觉得有道理,于是两口子先回屋数了数钱,拉磨肯定是驴子最好了,而且驴子便宜,一头驴才二两银子,买回来大家都省劲儿!
殷清瑶在村口没等到宋大郎,却等来了宋青云,看他穿着寻常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