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隐居的过程中,了解天下事。诸葛亮在隆中,可是对天下事也一样了解。郑玄当然也如此,他手底下还有千余弟子,就算平日里忙于教导学生,也不可能真的一点都不了解。
“兵争一起,生灵涂炭,如今青州百姓已经饱受黄巾之苦,使君又如何忍心再让百姓们再次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呢...”却是苦口婆心的在劝说着严绍收手。
听到郑玄这么说,严绍有些无奈。
要是换了一个人在他面前这么说,严绍早就直接甩袖子走人了。
反正就算你不同意又能如何,还能打我啊?
可是郑玄就不一样了,作为当代大儒,在士人当中的地位几乎是最高的一个,就连蔡邕那样的大儒也没法跟郑玄比较——————非要说的话,郑玄就是那种能凭着自身名流轻视的,而蔡邕能在历史上留下名字,其实多半还是凭着自己有一个好女儿。
若是没有一个蔡文姬,能知道蔡邕的又有几人?
当然,如果可以的话,相较郑玄而言,严绍更不愿意得罪蔡邕。
好歹那也是未来老丈人不是?虽说蔡琰还没有答应,不过严绍心里已经把对方当成是自己的女人就是了。
“郑公有所不知了...”面对着郑玄,就连严绍也不得不好言解释。“某实非是为了自己,乃是为了汉室,为了百姓。如今天下大乱,董贼专权,而青州呢,则因为前任刺史焦和病逝,群龙无首,成了无主之地,各郡之间乱成一团,百姓们也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如此的局势若不有一个人站出来该如何收拾?”
“某之北海,虽只是一个小郡,然在青州已经成为一片乐土,每日拖家带口这不下百人,如非桃园之地怎能如此。不是绍狂妄自大,实在是绍若作了这个青州刺史,对青州百姓才是最好的一个结果。”
“然而那王玄等人却不识这等厉害,只是贪恋手中权势,起兵固然是阵痛,可阵痛之后却能带来长久安宁。若是不起兵,则只能坐视青州其他郡的百姓饱受天灾**。所谓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