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活在北方一个工业衰落,经济在很多年前就一蹶不振的小镇。
小镇很小,甚至在我会用电脑后,在网上基本搜不到小镇的任何相关信息。小镇解放前还只是个是村子,叫南村,解放后改叫南镇。镇上没有任何历史古迹和傲人事件,唯一沾点历史的是明代时有一个乡民随着戚继光去沿海抗过倭寇,后来战死未归,近年镇上为其立碑,书了生平。我小学初中时所有有意义的活动都是在纪念碑前进行的。
如果再说小镇发生过什么大事件,那就是在我出生前的很多年,几个犯了流氓罪的盲流,被拉到南镇北面的山包上给枪毙了。这些都是听我三叔说的,他当时比我现在还小,挤在人群中观摩了那次执法。之后吓得高烧三天不退。
镇上原始居民人口不足人,往上数代都沾亲带故。而外来的人口足有万多,所谓外来的人口,就是镇上三家工厂的职工以及家属。镇上的经济也是由这万多人支撑起来的。上个时间年代之后,南镇的零售业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当然零售业最大的受益者是镇上我们这些原始居民,我就是在这个时间出生的。而镇上的众多小百货商店中,有一家是我家的。我甚至从懂事起就已经着手规划了我的一生:等有一天接手这个百货商店后,要做大做强。找合适的时机吞并镇上其他百货商店;进而富甲一方,大办教育,新建工厂,带领乡民找到一条致富之路....
本世纪开始后的第年起,曾因为历史原因搬迁到小镇的家工厂,在历经4年的时代变迁后,也相继迁回到了原本属于它的地方。从此开始,小镇GP开始走向下坡,从重工业小镇逐渐变为轻工业和农业结合体为主导产业的小镇。
也就是在这年,我岁,小学刚毕业。
我所就读的是厂立小学,整个南镇所有工厂的适龄儿童都是在这里读书。理所应当,班上的同学自然会操着全国各地口音的普通话。上课的唯一乐趣就是相互嘲笑对方的口音,都觉得自己讲的才是原汁原味的普通话,互相不服,常常挣得面红耳赤。这个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