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此刻便想到了要随卢植前往庐江上任的念头。
对于三国这段历史最倚为可信的便是陈寿著的《三国志》了,而陈寿写《三国志》的时候已是三国一统归晋之后,而在当时三国鼎立的时候,三国也各自曾对那段历史进行立志,分别成为《魏史》、《蜀史》和《吴史》,其中自然多以本国利益为重,书中描述很多是不可尽信。例如,对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魏史》中便对此大大褒赞,将曹操描述成了挽救献帝于李榷郭汜手中的英雄,而对于《蜀史》和《吴史》则将曹操写成了大大的奸贼,其实三国的史书皆不可尽信,曹操迎天子到许都的时候,只是为了要求得政治上的优势,当时心中并没有心存对汉室的不敬,至于后来的飞扬跋扈是因为权利的飞升带来的**的膨胀所导致。同样,三国的史书中对于刘备和孙权的立传自然也是各不相同,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后世姜维穿越成刘备,虽然有一定的先知性,但毕竟受当时条件的限制,不能尽知东汉末年历史的真实情况,但对于刘备一生所为,作为权倾一时的蜀国大将军,姜维还是知之甚详的。蜀国之所以北伐中原失败,其实是和刘备的关系最大,观刘备一生,前半生,或者说前大半生皆是穷困潦倒,在得到徐庶谋划之前,每战必败,每败必如丧家之犬,甚至连老婆都顾不上,在曹操和孙权早已经有了自己的势力的时候,刘备依然是寄托在刘表之下,换句话说便是刘备家太迟了。
对于刘备家太迟的原因便是缺少了一个好的出身,早年丧父造成他家境贫寒,虽是刘氏宗亲却不为人所知,反倒是还要像做广告一样需要四处宣扬,即便如此,大多数人对此并不太相信,否则的话,从黄巾之乱便开始走上政治舞台的他到五十多岁的时候手下连个像样的谋士都没有。刘备之所以知名度不高,其实也在于缺少有人举荐,虽然有卢植这样海内大儒的老师,但是刘备并没有从卢植处得到太多的机会,关键的一点在于刘备的才能在卢植的学生中并不是太过突出。但是,现在就不同了,现在的“刘备”在卢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