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来学校没几天,朋友就结交了一大堆,在江云建工技校也算是小有名气。
相对于这种“小有名气”,富顺就算是“名声大噪”了!
几个月之后,上千人的建校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刘富顺的。第一,他一定是郑主任的亲戚;第二,他是个不交学费的蹭课生,不但不交学费,还蹭两个年级三个班的课;第三,这小子之前一天学没有上过,自学成才,是个不折不扣的“天才”!
那些踏进技校就意味着披上了“工人”外衣同学,并没有因为这个“天才”而自卑,相较于一个旁听生,他们的优越性显而易见。除了极个别的“学霸”会偶尔发出挑战之外,一切并没有什么不同。
不过,“天才”并没有迎来过多的崇拜,相反地,人们开始用异样的眼光来看待他。
他尝试着不去理会那些莫名其妙的议论,就像在每个教室的角落一样,他试图把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可这个“天才”十五岁的心灵,和同龄人没有任何两样,在群居环境中想要独处,那是多么困难呀!
就像中午在学校的大食堂,放学的同学们鱼贯而入。三三两两、说说笑笑,这个时候的富顺才觉得,他多么需要一个朋友呀!
每天中午富顺是不回码头的,他舍不得那两毛钱的电车费,如果是走路又根本没有那么多时间。所以干脆用在食堂打饭,然后随便找个教室,看一会儿书,便是下午课了!
学生食堂人头攒动。除了第一窗口门可罗雀,其他十多个窗口都排起了长队。第一窗口是“富人专属区”,一份饭菜需要一块钱,尽管国家给了中专生一些补助,不过,花一块钱呢吃饭,确实太过奢侈。
其余窗口的饭菜一毛到五毛五不等。富顺总是在最长的队伍后边——一毛五专区,手里捏着刘永翰之前喝酒的大白瓷缸子,缸子里是一把崭新的钢勺子。
一毛五的饭菜非常简陋:一勺子白菜,一勺子豆角,盛在缸子里,才刚刚盖底,他又请食堂的阿姨舀了两大勺米饭,才算是把缸子填满。还好米饭和汤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