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的韩子廉,竟有这层渊源在里面。
鹿郢突然唤到:“妹妹,且看你的身后!”
无韵转过身。
夕阳的余晖里,一座巍峨的大城傲然屹立!
船头逆水而上,渐渐的接近了大城。
天光已暗,远处的大城看不清模样。只有高耸的城墙随着船行而过,将连绵的曲线蜿蜒在夜色中。大城方圆该有二十里,像一只巨兽蛰伏在苍茫而平坦的大地上。
无韵惊叹道:“莫非是山阴大城?”
越王现在的都城是会稽山,也称嶕岘大城。而眼前的大城应该是正在兴建的越国新都城,山阴大城。
简子曾经跟她讲过山阴大城的来历。
越王从吴国死里逃生后,决定在会稽山复都。大夫范蠡曾向他建议会稽山虽然背山面水,地势上便于防守,却也恰恰因此而交通闭塞,不利于耕种和商贸往来。战事一起,就会出现物资紧缺,坐困为城。这种地势只能作为军事要塞,绝不是理想的建都之地。
后来越王同意了范蠡的建议,决定将新都营建在地势平坦,四通八达,面湖临海的埤中和平阳。这就是山阴大城。
大城由双城构成,外大内小,由范蠡亲自设计主持。规模仿照伍子胥设计的吴国国都,姑苏大城。
大城北门称阊阖门;阊又有通天之竟,故而名之。而小城是“一圆三方,西北立飞翼之楼,以象天门。东南伏漏石窦,以象地户。”范蠡如此设计是为了“通天求气”,达阴阳的燮调与天地的和谐。
范盠深谙天文历法、军事谋略、占风之术。筹划大城时,将天时,地理与攻略三位一体,内外呼应,使阴山大城面对强敌压境时固如金汤。
简况曾说山阴大城虽然仿照姑苏大城而建,却并不照搬,范蠡的筹划自有其独到之处。
会稽山之败后,越国对吴国臣服。越王归国后,极尽示弱之能事。
山阴大城的规模仅仅为姑苏大城的一半。姑苏大城方圆四十里,城门八向八座,山阴大城方圆则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