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就是几块钱。话到嘴边,却又咽了回去。查韧毅看上去有点过了,阿二却一点没醉。虽然他喝得不比他的恩人少,查韧毅一刻不停地劝他,不敢怠慢,每每一饮而尽,十分的受宠若惊。
“他是一只干煞酒甏,难得……”事后查家奶奶夸他,言语之中不无一点骄傲。
至关重要的是户口问题,关系到阿二真正的存留。虽然查韧毅也给地区派出所打了招呼,然而每到逢年过节,尤其是政治形势紧张的时候,总会被人当作一回事提出来。
又一个年末,全国号召上山下乡。地区上专门成立了动员办公室,查韧毅又多兼了一个主任。简单的安置工作,已经变成了一场风起云涌的政治运动。对象也由应届毕业生渐渐扩大,最后,不是非留不可的岗位,都被圈进了必须接受再教育的范畴。虽然大家口头上都是一个调调,响应伟大领袖的号召,毛主席指向哪里,我们就奔向哪里。实际上真要离开这个早已习惯的城市生活,谁都不愿意。除了几个少不省事的脑瓜子发热,一副铁血战士的模样,绝大多数人都是嘴上一套,心里另外一本。以致于出现了这样的奇怪现象,口号叫得最响最亮的人不一定会轮上,相反那些明知自己难逃一劫的人家,则大多蒙头装糊涂。
单位和地区还专门组织了动员队伍,采用轮番轰炸的办法,堵着你的家门连觉都不让你睡安生。反正你不答应,领导和革命群众誓不罢休。那些半家户的,子女多的,当初精兵简政已经出去又偷偷跑回来的,还有闲赋在家没有工作的,统统都是动员对象。阿二没有户口,又是一个单身汉,年龄正当,自然在劫难逃。只是查韧毅的关照,地区负责的动员名单里开头并没有列上他的名字。后来名额扩大,对象资源出现了一点紧张。不少被动员被催逼的对象认为,阿二的条件没有一样不胜过自己,居然连个声音也没有。纸终于包不住火,有人以注意阶级斗争新动向的方式贴出大字报。查韧毅没办法,只好叫阿二也表了决心。但在最后批准的那关,他又做了不少工作。理由是地区的爱国卫生运动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