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印象深刻的吝啬鬼夏洛克,在文学史上历久弥新,提到商人夏洛克,就会让人们联想到“贪得无厌”“一毛不拔”“吸血鬼”等词语。
莎士比亚将当时的现实社会世人印象中对商人的厌恶观念提炼出来,经过艺术加工素在出夏洛克的文学形象。
尽管人们厌恶夏洛克,他的犹太人身份是重要的因素,但是,犹太人群体被欧洲人排斥,他们的商人身份本来就是主要的原因。
直到今天,贪得无厌,一毛不拔,吸血鬼,依然是经常被听到责骂商人的词汇。
在西方国家拥有强大世俗影响力的基督教,其教义也是对商人充满鄙夷。
在中世纪,基督教文化也是反对商业的,富人不能上天堂。
依靠放贷发家,大名鼎鼎的意大利佛罗伦萨美第奇家族,即便他们富可敌国,也挡不住世俗民众对他们的审判,开始上美第奇家族曾三次被逐出佛罗伦萨。
美国的传奇人物本杰明·富兰克林,曾经写过一本风靡北美大陆的小册子,在书中,富兰克林特意开解那些因为赚取财富而内心产生罪恶感的商人。
即便是处在东西方交流要冲之地的东罗马帝国时期,商人也是被打压的群体,东罗马帝国的统治者,也只是将来往的商人,看做收取过路费的商旅罢了。
封建时代,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商人的地位都不高,是被世俗道德唾弃和责骂的阶层。
如果所有人都对商人群体持负面态度,在这种现象背后,一定有着深刻的逻辑,来支持大家做出这样的行为,这不是一个巧合可以解释的。
原因也很简单,商人不事生产。
工业革命之前的封建时代,商人本身并不创造财富,他们只是财富的搬运工。
商人倒买倒卖,只是起到一个中介的作用。
他们也确实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地方。
在古代,土地种植几乎是唯一的生产财富方式,而掌握着政权的,是大大小小的地主,当然会排斥商人阶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