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于其身心之中。
而如果阅读这些关于身心的篇章,其实,就是在阅读“道”。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这是地球上苏东坡的诗,是所谓的哲理诗,也可以说是废话诗。
当然,也可以是“道诗”。
琴如道,道如琴。
琴本身是没有意义的,琴的意义在于声。
道本身也是没有意义的,道的意义在于演,在于绎,又或者换个说法,在于造化。
造化在哪里?
在天,在地,在山,在水。
也在生灵。
如草木。
如人。
而有别于天地山水的是,天地山水诸物,只能被造化推着走,生灵之辈,却是既被造化推着走,自身,也参予造化。
换言之,既是造化之物,也是造化之主。
生灵的根脚,源于前者。
生灵的荣耀,赖于后者。
人类的文明之所以值得骄傲,就是因为人类是以造化之主的身份,赋予了大道以别样的造化,而这些别样的造化,是其它造化之物,如天地山水,如草木动物之属,所不能给予的。
第一世,许广陵的修行,前期,意在山水,后期,心在天地。
第二世,许广陵的修行,比较杂糅,实际上,那个时期,他处于混乱期,也处于沉淀期,既失却了目标,也寻找着目标。
第三世,也即这一世,许广陵的修行,将会更多地着意于生灵,如草木,如人,然后从“造化之物”和“造化之主”这一体两面的两个角度,来窥察造化,也沐浴造化。
按修行进度,许广陵现在基本可以算是这个世界的地阶。
地阶之所以称作地阶,就因为修行的过程需要灵物灵地的辅助,无灵地,则地阶之修行无以进。
灵物的所产也需要灵地。
灵物却只是灵地的一个补充,单纯有灵物而无灵地,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