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配五德”和“君子养五德”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变成了一种治国的方针。
这其中,世家大族为了自己的生存进行了积极地思考,虽然最后妥协,开始向青州学习,并且觉得痛苦,但是在潜移默化中,大地的大江南北、黄河两岸兴起了改革之风。不战而胜,实现了自己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梦想,这正是太史慈最希望看到的事情。
不过太史慈也知道,这仅仅是昙花一现,若是自己兵败身死,那么现在这些新生事物就会随着自己的消失而烟消云散,这种局面太史慈岂能容忍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大形势,所以太史慈所倡导的科举制度进行的顺风顺水。当然,太史慈不会把这种成绩放在自己的身上,他认为这完全是管宁的功劳。
没有管宁,新“五德终始说”就不会被创立、传播和应用。
而实际上。也的确如此,管宁在后世史学家地笔墨下,成为了中国古代最有名的政治议论和实践家,“效古变法,兵不血刃,天下悠悠之口莫不赞颂,上至公卿,下到黎民均可惠利,虽古之圣贤不及也。孔丘、墨翟、韩非、管仲、吕相之流地下有知,岂有不愧乎”当然,这是后话,今日之管宁完全料不到。
在于吉刺杀事件的风波渐渐淡去之后。长安之会也渐渐告一段落。
太史慈等人当然是心满意足,以为大多数目的已经达到。
不过,也有一些事情令太史慈感到诡异。比如说孙策派来的使者实在是太安静了,完全不像周瑜这种胆大妄为的人的风格。
也许自己没有发现吧。到了今天。太史慈实在不敢小看任何人。
曹操的事情和龙女的事情自己都是无意中注意到的,尤其是曹操的事情,若不是自己对历史很了解,只怕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丁斐、来燕儿、王图、王则、于吉、尹氏,这些人居然都是曹操对付自己的手段,这份随风潜入夜、漫不经心的杀人手段实在是厉害。不过太史慈也很得意。在于吉这件事情上,自己算得赢了曹操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