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全无关系,所以责任不在汉献帝和他太史慈身上,自然也就无法追究战事不利的责任。太史慈先行撇清关系,自然就会站在不败之地。要是勉强追究责任,那只好怪在王允的身上。
这个结果当然是皆大欢喜了。毕竟谁也不愿意把这战局不利的责任揽到自己的身上,现在太史慈这么说是在息事宁人,并没有弄个什么“王允余党”来趁机打压别人,却长出了一口气,庆幸太史慈不在此大作章,虽然有汉献帝护着,但被太史慈反咬一口却是一件十分头痛地事情。他们又哪里知道太史慈这么做是另有目的看着众人都同意自己的意见,太史慈才问道:敢问各位大臣,汉战事的起因到底是什么
越骑校尉王冷哼了一声道:太司空这是明知故问,汉的战事根本起因在于益州刺史刘焉有谋反之心,当时大司徒王恂大人才会主张出兵征讨汉,更何况太史大人因该知道,益州的张任曾经半路上袭击过圣上。
太史慈不理会王颀暗讽刺自己劫持汉献帝出京的事情,相反他正是要引出这么一番话来,故此微笑道:原来如此,那我倒是奇怪了,为何汉和咸阳打得热火朝天,周围的城市地守军居然按兵不动不去救援汉且不说,单说张绣的粮草重地咸阳,既然张绣大军乃是为朝廷出力,为何到现在却是一种孤军奋战的局面那扶风、武功、新平三地的守军在干什么张绣既然把粮草之地安置在三座城市之间,就是为了起来遥相呼应相互支援的作用,为何现在会岌岌可危而最令人感到奇怪的事情是围攻咸阳的不是别人,居然是李傕郭汜这两个人人得而诛之地逆贼,为什么那三地的守军看到二贼围攻咸阳而无动于衷”
太史慈的话令朝众臣齐齐发愣,他们经历战乱的日子太多了,长安的大臣们已经养成了一种条件反射,一听说战乱只会觉得头痛,想要躲避战乱。早就已经忘记了如何思考,也许痛苦的经历已经麻痹了他们,让他们忘记了思考。
太史慈的这翻话却让众人镇定下来,更引领众人开始思考,那王欣一时忘了敌我,出声道:大司空言之有理。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