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大二年级的上学期也接近了尾声。
我和阿珩一直保持书信来往,我们仿佛回到了青涩懵懂的中学时代,在书信的世界里,没有成人的无奈、痛苦和烦恼,只有细水长流的温馨,和暖人心扉的情意。
在经宿舍楼下传达室发现信件时的满怀喜悦,读信时的温暖感动,还有灯下
写信时的心绪激荡,给我单调而乏味的生活平添了缤纷的色彩。小心的拆开信封,展开期盼已久的信纸,读着阿珩的问候,阿珩的心情,仿佛信纸上仍带着他的情愫。我也会想象着他收到信件后脸上的笑容,和读信时让我怦然心动的专注神态。
阿珩的一封信里夹了一张照片,是在一座古老的木桥上拍摄的。他伫立桥头,桥下清澄如镜的河水,荡漾着多姿多彩的神奇图案。
他在信中向我介绍,这座木桥横跨于剑河之上,就是举世闻名的数学桥,又叫作牛顿桥。相传牛顿采用数学和力学的方法设计并建造了这座桥,桥上没有用一颗钉子。牛顿的学生认为,牛顿老师能做到的事,牛顿的学生也能够做到。他们把这座桥拆了,可是怎么也不能把这座桥不用钉子恢复成牛顿老师建筑的原样,最后不得不用钉子才重新将木桥架好。
水面倒映的那些看似不规则、不经意的三角形、长方形、菱形等几何图形,居然都是牛顿在设计纸上经过周密策划、计算而搭建而成,难怪有人说这座数学桥正是剑桥治学精神的象征,无论谁在这里都会对科学王国的神奇魅力充满向往,对剑桥人那种生生不息、孜孜不倦追求真理的执着感到由衷的钦佩和敬重。
不过说到剑河,更令我神往的,是徐志摩在诗中描绘的如画美景。或许徐志摩自己都不曾想到,他在剑桥的国王学院当了一年的旁听生后,面对美丽的剑河景色写下的那首著名的诗歌《再别康桥》,竟成了日后无数中国人对剑桥最早的启蒙。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