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才部下的一些边兵在襄阳附近打了几仗,击溃了一些流寇。这些边兵和曹文焕相处的还算融洽,毕竟,曹文焕也是从大同的边堡来的,和他们有许多共同的语言,何况他虽然年纪略小,但是强壮的体格也和二十多岁的成人差不多了,又兼之在军中有了些资历,所以和这些边兵还能和睦相处。
曹文焕能够饮酒数斗,作战勇猛,依靠现代的历史积淀,努力向那些古往今来的名将靠拢,平时有事没事就和这些大头兵混在一起,添油加醋的把自己杀死建奴大将的事情胡乱吹嘘,倒也赢得了不少尊重。
崇祯十一年四月初,一个消息传到熊文燦的帐前:张献忠在谷城正式投降,为了取信于总理大臣,他要亲自到襄阳来拜会熊文燦。
听到这个消息,曹文焕还在营中看书,听说之后,手腕一颤,书本掉在了地上,他眼光一闪,暗暗地咬了咬牙:“张献忠,你到底还是来了。”
关于张献忠的投降,历史有记载,无论是在朝廷内部,还是在总理军务大臣主管的各省,都起过一定的争议。
湖广巡抚余应桂,巡按御史林铭球,援剿总兵左良玉,还有勋阳巡抚戴东旻,都认为张献忠必然是假降,主张在张献忠进入襄阳的时候,乘机把他消灭,一劳永逸的铲除后患。
可是,这个建议却遭到了总理大臣熊文燦的激烈反对。
对历史的熟知,使曹文焕对熊文燦的动机心知肚明。张献忠老奸巨滑,他一方面送珍珠、玉尺给熊文燦,一方面又派人马不停蹄的进入京师,贿赂朝廷的官员和内宫的太监,以至于京城和地方都有人给他说话。
要想拔掉张献忠,目前只有一个机会,可是,如果冒然杀掉他,会不会惹怒熊文燦,最终对自己不利?曹文焕的目的是想改变明朝的历史,但是并不是把自己的小命送掉。
左思右想,曹文焕想到了一个主意,骑马去了左良玉的营帐。
早在张献忠的请降书送到襄阳城之前,左良玉为了追剿张献忠,已经进入了湖广,熊文燦把他安排在了襄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