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说了,直接用汽车运或是边三轮牵引。
但100迫击炮又没那么重,拆分之后又在人力可承受的范围之内,于是这么一拆,再加上至少需要携带一定数量的炮弹,于是一个连只能承受四门迫击炮的负荷……再多装备几门也没用,炮弹带不了那么多,否则在战场上就很有可能会出现有炮无弹的情况了。
但二十四门与我要求的两个团差别太大了。
不过我转念一想……我这还是按照以前的作战思维呢!
越鬼子的确是有可能集中两个团的迫击炮,我们却不一定要这么多不是?有炮瞄雷达在呢,之前咱们还不是以一个营的远程火炮就打残了越鬼子两个团!
想到这里我当即点了点头,看了看地图之后,就对魏参谋下令道:“马上让这两个营的迫炮部队距老山三公里的范围内并做好战斗准备,速度快!”
“是!”魏参谋应了声,当即就把命令传达了下去。
100迫击炮的射程有六公里,之所以将它们安排在距老山三公里的距离,那是因为我们要对付的敌人很有可能并不在老山,而是躲在老山斜面后也就是我军远程炮火死角内的越军迫击炮,所以抛个三公里的距离是必须的。
战事果然就像我想像的那样,越军的重型迫击炮很快就发挥了他们的作用。
因为我听到陈维华的叫声:“150mm迫击炮,方位三九洞两……”
越军远程炮火的反应比我想像中的要慢一些,而迫击炮的反应却比我想像的要快得多。
不过这似乎又是正常的,越军习惯于用炮兵打游击嘛,那么像大口径迫击炮这种射速快、射程适中最重要的是能快速转移的火炮自然就十分适合他们了。
相比起那些动不动就要汽车牵引而且还有长长的炮管很容易被敌人发现的榴弹炮,150迫击炮只需要边三轮牵引,对阵地也没什么要求,甚至可以在公路上打几炮然后拖着就走。
于是在一段时间的应用下,越军的这种大口径迫炮部队就成了越军炮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