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不用拿赵云吓退张徐去降低徐晃的武力。至于汉中之战徐晃不听王平劝谏强渡汉水,这好象就没有事实根据了,史实中只写了赵云救出黄忠,沉着吓退了曹操的先头部队,可没有徐晃的记录,更没有渡水被击败的事情了,再说真正的赵云打仗能不能战胜当时已身经百战的徐晃?
徐晃河东杨人,为郡吏,从车骑将军杨奉讨贼有功,拜骑都尉,投降曹操后追随曹操平定四方,智谋过人,战功卓著,很快就成为曹操帐下名将。演义作者罗贯中在整个褒刘抑曹的思想下,对徐晃的描述除了那一次陪衬之外,对徐晃有作完整的表达是十分难得的。无论是在品德,智谋,情义,还是勇猛上罗贯中都有对徐晃的正面描写,是三国演义里为数不多的人物之一。徐晃的出场就很威风:奉回顾阵中曰“公明何在?”一将手持大斧,飞骤骅骝,只一合,斩催勇于马下。满宠招降他之前,写他战平虎痴,威风凛凛,曹操起了爱才之心;而满宠到达杨奉帐时,晃正秉烛披甲而坐(委婉表明他勤奋好学,熟读兵书;答应相丛曹操,与赵云类似,有良臣择主而事之意,当叫他杀杨奉时的一翻话“以臣拭主,大不义也,此等之事,吾决不为”可以看出了他为人重情重义)一句“公之勇略,世所罕有”大约也表达了作者对他的评价。请注意是“勇略”,三国里徐晃用智的时候不少:李傕、郭汜之乱长安也,晃说奉,令与天子还洛阳,奉从其计。天子渡河至安邑,封晃都亭侯。及到洛阳,韩暹、董承日争斗,晃说奉令归太祖;奉欲从之,后悔。这可是一些战略性的建议,表明了他高人一等的战略眼光,他也看出跟随杨奉不可能有什么大的作为,就建议投靠曹操,可惜杨奉并未听从他的建议,后来在袁术手下不得重用,而他在曹操招降时毫不犹豫地投靠了心目中的明主。武将之中只有赵云有过类似的经历和建议,这证明他有一定的政治能力。出征河北时,曹操攻邺郡,破邯郸,易阳令韩范伪以城降而拒守,曹操调徐晃进攻,他用攻心的策略,箭射招降书进城招降成功。当时曹操欲屠城,徐晃就进言曹操“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