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的失利,也不是随后一连串的战斗失利,英队现在已经退出了整个北印度,只在靠着德干高原的自然地理狙击者中国大军的南下速度。可那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大英帝国先前在澳大利亚的失利,英国在上次战争中付出的代价,美国人已经惨淡的前景,奥匈和意大利数十万人的损失,上百万人的伤病。还有德国人在北方与俄罗斯人一场接着一场的拉锯战,一切的一切汇总起来都成为了民众内心里的恐惧,然后借着印度的危局一下引爆了来……
周边的英政高层们都一阵沉默。就是英国陆军的头号bss伦约翰.登顿.平克斯通.弗伦奇元帅也没有发出反驳。所有人都公认的一件事,现在必须为大英帝国承受的一连串失败寻找一个替罪羊。就像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王国都已经更换了两茬陆军的最高指挥官,德国的威廉二世也将小毛奇打发到了后勤运输管理上去了。英国也需要这样的一个人存在,为英国政府吸引去民间的沉重压力。
基钦纳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而如果伦敦要寻找一个替罪羊,让民众的怒火找到了一个可宣泄的靶子,转移民众的注意力,减少政府的压力,那么还有比基钦纳更适合的替罪羊吗?
战争开始之后。澳大利亚沦陷的太快了,而且一开始就处于绝对的劣势。再乐观的人对于澳大利亚战区也乐观不起来的。所以英国上下对于澳大利亚战区的英军指挥官只有遗憾而没有太多的愤怒。可是印度不一样啊,印度有巨量的人力物力。基钦纳还几年前就组建起了一支百万规模的军队,加尔各答会战更是顶过了两个月,这就像原时空中国抗战中的淞沪会战一样,全国上下对这一战都充斥着寄托。
整个英国民间可以接受印度的失去,但这必须要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一‘任务’在基钦纳手里完成的太快了。只是一年不到的时间,失去印度就已经步入了倒计时。
基钦纳是英军在印度的总负责人,英帝国在印度一连串的惨败和失城陷地,他有着摆脱不了的关系。如果不是基钦纳本身在英国陆军中有着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