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下。美国强劲的国内需求成为重工业和轻纺工业的发展动力,主要工业部门的竞争力迅速提高。到1878年英国危机加深时,英国制对美国倾销能力已经大大削弱了。
同样是1873年的经济危机,德国决定性地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的残余。由于外国农产的倾销使得容克地主的收入下降,地主和工业资本家第一次在提高国家关税上达成一致意见。德国钢铁工业家为抵制英国钢铁制进入。联合各行业企业主,成立德国工业家中央联合会,要求提高关税。俾斯麦也积的推动,希望用高关税来增加税收,增强帝国财政和军事力量。这样,高关税就成为德国上下一致的利益所在。
这就决定性的促使了贸易壁垒的产生。
美、德两国先后采取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成为了世界潮流,除英国外,其他各国都纷纷转向。此后的结果就是,美、德等强国的竞争力不断的增强,其国内市场越来越多地为本国工业所占领。英国的国际市场份额在明显缩小,甚至英国的国内市场都开始受到美、德等国商的入侵。
刘暹就说过,“这是一股决定英国走向衰落的历史大潮。”驻欧办提供的欧洲各国工业经济发展的资料可以证实这一点。从根本上说,这股潮流得以形成,就是因为英国没有将它的世界经济优势转变成世界政治优势,没有花大力气在各国国内扶植自由贸易派,打击贸易保护派,从而无法决定或至少影响其主要竞争对手的国内政治。
刘暹很自然的就会拿一多年后老美来跟现在的大英帝国做比较,老美就比较善于将经济优势转变成政治优势。历史是相信强权的,只有在政治上统治了各国。经济上的优势才能有保障。
这贸易保护主义的一个后果就是,世界经济周期的同步性大幅下降。一个国家陷入经济危机时,另一个国家可能还在继续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而一个国家的经济已经开始复苏时,另一个国家却还可能深陷经济大萧条。
——这跟中国的情况不一样。整个西方在自由贸易时代那都是个经济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