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粒脱掉。
打谷机比伴桶收割快多了,但搬运起来,很麻烦:先要将打谷机拆下来,分成盖板、滚筒、机身三大块,机身必须两个人抬,虽然也有一个人能杠动的,但一头重一头轻,很难把握;那滚筒要一个人杠,因为上面有很多铁齿,要用稻草垫着才能杠上肩,也不方便;至于盖板,则需要一个人用粪箕挑。
打谷机踩起来滚筒飞快地转动,发出“嗡嗡”的声音,稻穗一放在上面,经过翻转,很快谷粒就脱落了,操作的人,一边用脚踩,一边用手握稻穗,双手不空,没有一刻休息。因此,只有男人才能去干,女人只能割稻子,递稻穗什么的,极少有上打谷机的。
成妈算少有的能干人,割稻、递谷把、揋谷把样样都行。
在脚踩式打谷机出现以后,很快手摇式打谷机也出现了,手摇式打谷机要比脚踩式打谷机多一个人,在打谷机滚筒的一边多了二个齿轮,通过把手和打谷机上的齿轮咬合,然后一直顺时针摇动,打谷机就能运转;虽然劳力上多了一个人,但是却可以二个人同时揋谷把,效率比脚踩式打谷机要高上很多。
摇打谷机的工作不能怪不是一般人能够完成的,当谷把放在滚筒上脱粒的时候,滚筒就会产生一个很大的反作用力作用在齿轮上,想要让滚筒继续转动,就需要摇打谷机的人使出一个更大的力,一天下来,一双手酸的不行。
再后来,出现了汽油机,有些将汽油机装在打谷机上,通过动力带动,减轻了劳动负担,但打谷机更重了。
很多年后,收割机出现了,成睿在新闻纪录片中看到北方用收割机收割麦子,觉得很神奇,就问成爸,“为什么我们这里不用收割机呢?”
成爸也不是很清楚其中的原理,只得告诉成睿,“睿睿,麦子是种在旱地上的,收割机能去,我们这是水稻,长在水里的,收割机不能下水田。”
就这么把成睿懵住了,还觉得成爸觉得有理,其实是当时水稻收割机技术没有过关而已。
到她死前的很多年,水稻收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