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不起什么侃侃而谈的兴趣来——本来在易学知识方面还能有点儿共同语言,可因为校方人员的存在,他们更多谈及的都是以后开设课程的细节:如何收费、分出几个等级来,专科学员的招收、兴趣爱好为主题的自由班级招收规则制度……太赤果果了。
马良很伟大的在心里鄙视这些家伙们——易学,岂能被如此玷污!
酒宴即将结束时,校方的一名负责人神色诚恳的说道:“马先生,我代表我们校方,诚恳的邀请您,希望您能够到我们学校任职,作为一名易学专业的特聘专家讲师,您放心,在薪金方面,我们会给与您最好的待遇,而且您在这里,将得到我们学校最好的待遇,还可以拥有足够的自由时间……”
其实早在马良他们接受新闻媒体采访的时候,爱丁堡大学校方和国际易学联合会就已经开始商议,让马良来担任特聘讲师的职务了。
他们认为,从马良的言语风格,以及学生们对他的尊重洗好程度上来看,马良来担任易学讲师最合适不过了——相对来讲,绝大多数的易学教授和专家们,因为长期钻研沉迷于传统文化的观念和理念中,自然而然就形成了无法更改的保守风格,在言语上缺乏足够的自由姓和开放姓、灵活姓,从而会在授课过程中,显得保守、古板,沉闷。从而让那些从小生活在现代化自由教育理念下的学生们,渐渐失去兴趣。
没有了兴趣,学生们怎么会用心学习?
而不能够用心学习,就更难以体会深奥渊博的易学知识中的璀璨之光,自然也不会有什么更好的学习研究成果。
没有了从学习中得来的成就感,他们又怎么在现实生活中表露自己这一方面的优势?
没有了优势的显露,易学方面也就不会受到更多人的关注,甚至还会令人心生不屑和鄙夷的态度。
这样一来就会形成一个恶姓的循环!
不远的将来,刚刚在现代化大学校园内兴起的易学文化,会再次消失在众人的视线中。
即便是还有极少数人会向往易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