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赵构抛在中原的宋臣,不愿仕金,还是千方百计地南下投宋,这种行为,与其说宋国士大夫有风骨,不如说他们不愿失去其崇高的社会地位和控制军队的权力,毕竟,金国以武立国,只尊重勇士。
知道宋国士大夫有多大的势力吗?宋绍熙五年(1194年)六月,宋光宗,已经当了五年的皇帝,太上皇孝宗死了,光宗没去主持丧礼。这是有点不孝,在我们现代人看来,也就是口头上批判一下的事,法律上都治不了罪。其实也是很好理解的,天无二日,太上皇总想教育儿子,在内侍面前都屡出怨言,似有悔意,皇帝儿子怎么可能没点想法呢?赵惠文王还看着诸将围沙丘行宫,活活饿死他老子赵主父呢。这赵主父,就是胡服骑射、令赵国一跃成了能和秦国对抗之强国的赵武灵王,跟他比,宋孝宗算什么,宋光宗又怎么了?可是,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国以孝立国,宋臣觉得光宗此等作为颠覆了他们灌输给被统治阶级——广大劳动人民的理念和道德基础,威胁到了皇室和士大夫的全体利益,于是,他们搞了场宫廷政变,赶走光宗,扶立其子嘉王赵扩即位,就是现在在位的宋帝,应该就是史称宋宁宗的那位,此事史称“绍熙内禅”。
看看,宋国士大夫仅仅是不满意皇帝的个人行为就能把皇帝赶下台,像水墨青衫的宋钦宗那样重武抑文?宋非“宋”,他不被打成冒牌货剁成肉酱才怪呢。就那个曾经一度守住汴京的名臣李纲,奏对新帝赵构时说“夫外御强敌,内销盗贼,修军政,变士风,裕邦财,宽民力,改弊法,省冗官,诚号令以感人心,信赏罚以作士气,择帅臣以任方面……莫若于河北置招抚司,河东置经制司,择有材略者为之使……”(《宋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七》)反复强调要选用能臣,还是坚持要以文制武,何况其他士大夫呢?即使“宋钦宗”真做成了,那样的话,宋国和金国还有区别吗?一样对家族没好处,金强宋弱,选哪个还不简单吗?
“以文制武”是宋国的基本国策,宋国宁可亡国,也不会让武将掌权的,他们的口号可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