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图案主体。盛唐井心缩小,边饰层次增多,团花与缠枝花边盛行,卷草纹,几何纹,联珠纹穿插有序,其图案构成明显趋向节律化,均齐平稳,花型丰满,线条流畅,形成盛唐至晚唐的一代风格。
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对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的影响,综合且有能量,因而,它对文化心理的影响普遍而深入。佛教艺术题材,本来是印度文化的产物,传入中国后需要在宗教环境和器皿上塑造、镌刻或涂绘各种信仰形象、图画和图纹,并通过艺术加工,使之与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相结合,以此打动、激发人心。也因此使得佛本生图充满了各地洞窟的墙面,发展和丰富了中国传统的壁画艺术和图案艺术。
植物纹中的莲花纹是较有代表性的传统纹饰,具有强烈的民族艺术特色。我国古代对莲花的欣赏最先源于楚国,‘集芙蓉以为裳’、‘因芙蓉而为媒’(《楚辞》),就是指莲花。莲花纹图案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器物上就有发现。河南新郑出土的莲鹤方壶,其盖就是莲花形。佛教传入中国后,来自印度王莲的佛教莲座,按中国传统形象与审美观进行了中国化的改造,艺术风格开始发生变化,瓷器早期莲花纹花瓣瘦长、瓣端较尖,晚期花瓣肥硕,端尖翘起,有了较固定的形式表现。这也是我国传统图案受外来文化影响并与之结合的例证。
自唐代开始使用的变化多端的‘卷草纹饰’,是佛教纹饰改造中有代表性的纹样。佛教的植物纹样与饰物,如莲花、忍冬、菩提以及华盖、**、璎珞等等,其物象与中国传统的造型习惯与审美要求并不适合,‘卷草纹’正是在这种形势下的新纹样,很难说它取材于哪一种物象。卷草纹既不是以前中国的造型题材,又不是印度佛教的具体对象。但它那旋绕盘曲的似是而非的花叶枝蔓,却得祥云之神气,有佛物之情态,它既有曲线缭绕的空灵,又有流转的韵律,且保持婉柔敦厚的静谧。它是中华民族吸纳外来宗教而改造成的朴实而有特点的佛教装饰纹样。以流动的回转曲线作为纹样的基本构成,把外来的题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