爽”在续集里会更明朗。
证据:
有一句罗马谚语是这样说的,“有证据证明的才是存在的”,可能是现代证据学中“疑罪从无”的原始描述,而在漫长的中国封建时代,一直奉行的是“疑罪从有”的潜规则,冤狱的产生遂成为不可避免。宋慈的思想是靠近现代证据学的思维的,《洗冤集录》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
“洗冤”就是“还无辜者以清白”,宋慈认为这是他义不容辞的责任,这种责任无法逃避,因为人命重于天。他撰写此书的初衷是让有关人员避免因“差之毫厘”,而“失之千里”。和包拯、狄仁杰相比,包、狄都有杀权,有先斩后奏的权力,而宋慈没有。
在戏里,“集录”的过程就是他断案的过程,如果仅仅是案件本身,对他来说并非痛苦,能为无辜百姓“洗冤”,他应该是快乐的。
在古代的著作中,对宋慈介绍得很少,只找到这本《洗冤集录》,我一个朋友在美国曾看到过一本《宋慈传》,而在中国,我们最终也没找到这本书,仅凭《洗冤集录》的案件作为故事情节,并且设想了他的性格。比如执著,有股钻劲儿,是个“怪才”,对尸体感兴趣,喜欢研究并且到了痴迷的的阶段,就像陈景润那样,一根筋儿,这个生活白痴在正常的生活中发生了很多趣事。
他个人命运多舛,父亲莫名被害,自己又被卷进皇宫的漩涡,经历很复杂。情感方面,他不是感情丰富的多情种子,很单一,但并非无情,在情与法之间,红颜知己和妻子都小于“洗冤”。
在封建社会,用一个人的力量左右朝廷是不可能的,宋慈处理平民的案子很顺利,但在“京郊疑尸案”里,牵扯到了附马爷和刁光斗(相当于现在的黑社会头目),他手里掌握着所有贪官的详细资料,最后被宋慈查出交给皇上,皇上很清楚地知道,如果按名单进行处理涉案的官员,他的皇族地位就会动摇。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就烧了名单。
封建社会的“人治”显出宋慈命运的悲哀,宋慈无法左右这样的结局,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