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对杨靖产生了防备。他屡次上书顺明帝,要求限制杨靖的军权。那个时候,顺明帝尚且年幼,老祖母临走之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了朝廷重臣。以常宇为首,中枢开始对杨靖削权。前后不过半年时间,杨靖执掌的北地边防已经遍布漏洞,大量守卫军士从各个要塞撤回内地,美其名也“节省军费开支”。这种自毁长城的做法。在文臣之中得到了一片赞赏,认为就应该用这种方法限制武将权力,常宇也因此成为楚国文人领袖,一时间风光无限。直到现在,常家仍然还是楚国赫赫有名的文学宗族。即便放眼天下,也有无数人对此倾慕不已。
从手握重兵三十万,到手下可供调用的兵马不过七千。如此巨大的变化,把杨靖变成了空有能力却无法发挥出来的光杆将军。后来的黄河走廊一战。杨靖率领残余部队全员战死。从此,北地再次被戎狄占据。情况与最初战胜之前没有分别。当然,这些事情在文臣看来也没什么大不了。毕竟,每年被戎狄掳走的百姓都是贱民,与自己无关。大楚人口繁茂,就算白送戎狄几十万,也不过是九牛一毛。无关疼痒。
皇帝虽然至高无上,很多时候却不得不对臣子们妥协。顺明帝很清楚,杨靖在北地经营多年,劳苦功高,只是朝廷上历来重文轻武。除了吟风弄月,文人们其实什么也不会做。偏偏这些人掌握着天下间的舆论导向,就以一手摧毁北地边防的常宇来说,此人非但没有因此获罪,反而步步高升,得到了九卿以上的三公爵位。最后,带着荣耀和财富告老还乡。现在,常家在当地已经是名望颇重的豪族。常宇虽然早已老死,如今朝堂上仍然还有他的很多门生故吏,以及常家后人为官。
相比之下,杨靖只留有一子一女,却还因为家庭内部纠纷,被迫辞去毅勇候之爵。每每想到这里,顺明帝就觉得自己很对不起杨家。
静安公主一直在察言观色。她虽然年迈,脑子却不糊涂。一双眼睛不断打量着顺明帝,又慢慢转移到了侍立在近旁的东方空身上。
天下间的确存在着“巧合”这种事情。然而,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