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他打水战更加出名!
基于此,朱常洛有理由相信,这位因为朝鲜的派系之争和平衡原则而被拿下的名将,对于骑兵也绝对有深刻的认识,让他跟着自己,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
当然,李舜臣是朝鲜人,那六干骑兵也是朝鲜人,朱常洛在还没有完全相信李舜臣之前,肯定不会放心让他统领那六千骑兵。所以,李舜臣暂时只挂了个参赞军务的名号,那六干骑兵暂时让从辽东一直跟来的廖参将统领着。
大明此时的军制有些混乱,军与兵并存。
军,属卫所,由小旗、总旗、百户、千户、卫指挥使、都指挥使,上而至五军都督府统辖。卫所军及官世袭,仅五军都督府官及都司不世袭,为流官,由世职卫所官及武举选授。卫所军及官属军籍,携带家属,世居一地,并代代相传,基本上不再变动。每一卫所的驻地固定,军士数额固定,将官设置亦有定例。总之,卫所制下权力分散,兵将分离,自景泰以后,兵部权力上升,兵部尚书总督军务,夺五府之权,五府官变动虚衔。
兵,属营,由什长、队长、哨官、把总、守备、都司、游击、参将、副总兵、总兵统属,直属兵部。兵一般不世袭,但由卫所军转为兵者例外。兵无户籍的规定,兵服役期限不长,一般不终身服役,多战时创设,事毕汰兵撇营,但在重要的军事防御卫则常川戍守。营兵不随家属,硬是比较的话,倒与现代的兵种有些吻合。
不过,营伍官无品级,有者则是卫所制下的官品,无定员,不世袭。营兵与营将相习,战时不需要朝廷任命,直接由总副参游统带出征。将权相对提高后,兵可由将自行召募,召者与被召者关系密切,甚至在主将发生变故时,兵即散去。像大明名将戚继光在沿海抗倭时,亦属此类。
朱常洛把朝鲜那六千骑兵,亦是按照兵营制划分,但他把从辽东跟来保护自己的那一千辽东骑兵,暂时打散在那六千朝鲜骑兵中,小到什长、队长、哨官,大到游击、参将,全是廖参将和这一千辽东骑兵担任,只是一些副什长、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