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称汉萧关,也就是现在侯君集现在所去的萧关。
萧关地处环江东岸开阔的台地上。是关中的北大门。出关达宁夏、内蒙及兰州、河西等地;入关经环江、马莲河、泾河直抵关中。
作为中原自然屏障四塞之一的萧关,汉唐时就是军事要地,统治者曾派重兵驻守,保护古都长安。顾祖禹称萧关为据八郡之肩背,绾三镇之要膂,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
作为自战国、秦汉以来,萧关故道一直是关中与北方的军事、经济、文化交往的主要通道。西北边地著名关隘。秦汉帝王出巡,汉唐文人出塞,都必须通过萧关。
其疆域西北与宁夏固原势若唇齿,东北一带花马池、定边出入之要津。自灵州而南至郡城,由固原迤东至延绥。相距各四百余里,其中唯此一县襟带四方。
实银夏之门户,彬宁之锁钥也。”战国秦长城由西而东,横跨环江,越过萧关故道,沿河设塞。筑城建关,建在此交叉点上的萧关,即是在长城上建的关口。也是长城史上最早的关口之一,战略位置极为重要。
一个这么重要的关隘,自然是不可能缺少粮食储备的,所以只要到了萧关侯君集就不用再为随军携带的粮草少而担忧了,以萧关的重要性,储备的粮草够他三万大军吃上好久了。
毕竟只要是守住了萧关。那东突厥的二十万南下寇边大军就绝对没有可能攻入关内,威胁到长安的安全。当然这也是长安西北最后已以及最重要的一到关隘。
应为萧关并不是一个**的关塞,它是与秦长城的战略地位是密切相关的。秦长城以及在环县境内沿长城修筑的城镇堡寨,形成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另外,县城周围的果儿山、玉皇山、城东塬三大烽燧及城子岗、沈家台、城东沟口的城障,将县城团团围在中央,构成牢固的人工屏障。
三大烽燧筑在萧关的制高点上,既可遥相呼应,又能俯瞰环江、城西川,城东沟三水交汇的所有地域,关内、外5平方公里的河谷、山川、道路、村舍等尽收眼底,高下纵横形成立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