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这让所有同意了这个圣旨的人是大大高兴了一把,同时也让所有人知道了这些寺观的富裕,同时也让反对者对李世民的这个决定是心悦诚服!
而且由于张阳的搀和,这次情理天下寺观,比起历史上同期来说是已经好了很多,要知道历史上记载当时唐高祖李渊可是诏沙汰全国的僧、尼、道士、女冠,修炼精深的僧道,可迁到大寺观,供给衣食,而其它的则令还俗,返归故里。京城保留佛寺三所,道观二所,各州各留一所,其余都废除。
这李世民的诏书基本保留了,比李渊多保留了一半以上,这让李世民的诏书能够和平的执行,让民间的反对之声少了很多。
外加张阳献计,鉴于以往**的寺观经济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与国家在经济利益上发生冲突的经验教训。
天下寺观,所有必须严格控制经济。僧道必须自给自足,凡道士给田三十亩,女冠二十亩,僧尼亦如此。
按现有僧道进行逐一验明正身,有案底和不守戒律这一律还俗,否则一律按戒律从严执行,让这群最大最积极的反对者一下就消了火气。
同时又有张阳的献计,僧尼的管理权归尚书省礼部的祠部,道教由宗正寺管辖,两个部门的长官均由俗人担任。在地方虽各寺观由僧、道负责管理,但他们的任命权却在祠部
让僧道的主要管理权隶属于中央政府的常设官署,各级官吏被赋予检查僧道活动的权力,形成了以俗官为主,僧官为辅的局面。
同时天下僧道验明正身后,将严格控制僧道的度牒发放。具体的程序是:先从师精勤修学,然后经师推举,由政府批准得度。两京度僧道时,需御史一人临场,最后才可领取尚书省祠部发行的度牒,成为政府承认的合法僧道。还俗或死后,则要将度牒归还官府,严禁转让。为对僧道进行统一管理,掌握总体情况,还建立了专门的僧道户籍,和民户一样,三年一造。
户籍一式三份,分送州、县和祠部,以备不时检查。另外,唐代全国的寺观数量和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