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本应是客观公正的,但是,编史书的人,却未必是客观公正的。
一如,所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可法官面前未必人人平等一般。
原因无它,人为而已。
不论有意还是无意,只要编史书的还是个人,书中便难免会杂入著书人的情感、观念,甚至一些史书作者,屈服于强大的国家机器,故意弯曲篡改,也是有的。
这点,即便是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也难以免俗。
尧又曰:“嗟,四岳,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有能使治者﹖”皆曰鲧可。尧曰:“鲧负命毁族,不可。”岳曰:“异哉,试不可用而已。”尧于是听岳用鲧。九岁,功用不成。
史记里所载,三皇五帝都是高大全的完美超人形象,然则细究其理,只怕有许多内容,仍旧就是有待商榷的。
当时,全国发大水,尧问四岳,谁能治水。四岳皆说鯀可以,除了鯀以外,再也没有其它人更合适了。尧以鯀不是良民为由拒绝了,可又找不出能治水的人,于是又任命鯀去治水。
鯀治水九年,兢兢业业,甚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偷来息壤,可以说,在治水这件事情上,鯀是没有一点私心的,至少不像二十一世纪那些当官的,连地震救灾款都有人敢挪用。从这点上讲,说鯀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也不算为过的。
奈何天不遂人愿,眼看治水一井功成在即,却被天帝察觉强行收回息壤,致使洪水再次肆虐人族。
而尧却以治水不成功为借口,将鯀就地斩杀,其中究竟有何龌蹉,也只有当事人自己清楚了。
鯀被尧派人斩杀了,可这治水的工程也就此便停滞了下来。
一则,原本就没有哪个比鯀更擅长治水;二来么,尧的这一手,实则是寒了众将士的心,即便是有人有心去帮助百姓治理水患,可摸了摸脖子,发现脖子也是肉长的,并不是铁打的,犹豫了许久,也就都选择了沉默。
即便是尧强行指派哪个出任水正一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