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动常剑鹰和自己一起逃婚,常剑鹰说要是背上违抗圣旨的罪名,会给家里人带来巨**烦。正在两人无计可施之际,刚好礼部下文,说浮梁县有知县空缺,让常剑鹰即日赴任。
常剑鹰并不想当什么知县,俞秋月却说现在可以借上任之机,正好逃婚,常剑鹰父母为常剑鹰走上了仕途而高兴,更怕常剑鹰不去赴任而违抗了圣旨,因此催促常剑鹰尽早启程,待上任后抽空回家再完婚。常剑鹰和家人团聚没多久,又要告别亲人,去浮梁县走马上任,不觉也有些伤感。
与常剑鹰不愿去做官相反,俞秋月从小就爱听大人讲清官断案的故事,也爱看清官断案的戏剧,还时常和一群小孩做知县断案的游戏,因此一直觉得做官特别好玩,现在有机会亲身经历,很是兴奋。但俞秋月并不是常剑鹰家眷,一个年轻女子和年轻县令一同去上任,确实有些不便,为了不影响新县令声誉,俞秋月扮作书童,将头发在头上挽成两个髻,像极了一个十四、五岁的小书童。
两人乘船沿昌江逆流而上,见沿岸陶窑林立,听艄公说,这里就是以生产陶器著名的昌南镇(今景德镇),昌南自古就出优质陶土,加上近年北方战乱,南方瘟疫,因此中原各地陶工纷纷来到此地,南北技艺融会贯通,使得昌南陶器工艺水平大幅提高,各地商人纷纷到此进货,就连西洋人也慕名到此买陶器。
一听说到西洋人来昌南买瓷器,俞秋月咯咯咯笑个不停,常剑鹰问其缘故。俞秋月说,听父亲讲,西洋人很喜欢昌南镇的瓷器,他们乘船不远万里来到大宋,就是为了购买昌南镇的瓷器,但西洋人很笨,他们不会说陶瓷或瓷器,只知道他们购买的瓷器来自昌南,于是只会说“昌南、昌南”,结果就把瓷器叫做昌南,他们甚至连唐朝和宋朝也分不清楚,最后把我泱泱大国都叫做昌南。
听俞秋月这么说,艄公也有同感,说他曾经遇到过几个西洋人,个个长得红眉毛绿眼睛,连三岁小儿都能听懂的话他们也听不懂,只会结结巴巴说“昌南”、“金子”。大家都觉得西洋人笨得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