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是遇到海盗之后无法前行,可以说是历尽了艰辛,仍然无法前往扶桑国。鉴真大师忧虑之极,日夜哭泣,竟然哭瞎了双眼……”
厉秋风听中年僧人说到这里,暗想佛家讲究四大皆空,无嗔无痴。这位鉴真和尚因为去不成扶桑国,竟然焦躁成如此模样,称不上是一位得道高僧。实在想不通一位中土僧人,为何要急着前往扶桑国传法。难道中土千千万万的汉人百姓,已经都懂得佛法不成?
厉秋风思忖之际,只听中年僧人接着说道:“后来鉴真大师第六次东渡扶桑,总算平安越过大海,到了扶桑国,收了许多弟子,将扶桑国弘扬佛法。只是鉴真大师虽然大功告成,但是六次东渡已经耗尽了他的心神,在扶桑国居住不久,便即涅槃圆寂。可见东渡扶桑,乃是一件风险极大的事情。中土尚有许多地方的百姓不知道佛祖的教诲,正是我辈僧人尚要尽力之时,何必舍近求远,前往扶桑国传法?
“得音大师听了静海寺住持大师的劝说,仍然不肯留在静海寺,最后还是跟随那名香客出海,前往扶桑国去了。那名香客花费巨资,雇用了一只大船,又请了二三十名精通航海术的船夫,平安无事渡过重洋,抵达了扶桑国。弃船登岸之后,那名香客将得音大师带到了古碑山兴唐寺,请他做了兴唐寺的住持。
“得音大师做了住持之后,那位香客才对他实话实说。原来他是受了兴唐寺老住持之托,前往中土寻找能够承继他衣钵的传人。那人到了中土之后,听说静海寺出了一位高僧,精通大乘佛法,日后必成大气,便以香客的身份到了静海寺,见到得音大师,以为他确是一位了不起的高僧,便即劝说他离开中土,前往扶桑国。只是那人担心得音大师嫌弃兴唐寺规模太小,不肯屈身做兴唐寺的住持,这才假托到扶桑国传法之名,说动得音大师前往扶桑国。
“得音大师随那名香客到了兴唐寺之时,老住持已然圆寂。得音大师这才知道那名香客的真意,虽然心中略略有一些不快,但是想到传扬佛法之事,还是留在了兴唐寺。那名香客见得音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