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去了她大约五天的时间。
丰恣是乘坐飞艇赶往丹阳的,等他们夫妻两人悠闲地踱着步顺着大道走进城门,走到最近的一个书店,丰恣居然看到在那本颜色鲜艳的《国家地理》边上,还放着其他一些很类似的出版物。
“老板,这些是什么时候出来的?”丰恣从架子上拿起那本名叫《书城》的杂志,问道。灰色的牛皮纸封面上用鲜红的篆体印章打出的“书城”两个字,在下面再用小了几号的魏碑体注明“试刊第一期”。杂志里的内容,都是关于书籍、藏书和各种书籍中提出的观点的辨析,十分引人入胜。
“昨儿刚来的货,今天刚上架的,还没多少人看到呢,这不,您赶了个大早,买本不?”穿着粗布长衫,四十许的书店老板憨厚地回答道。
“那这个呢?”丰恣又指了指摆在边上那厚厚一叠的《天工》的试刊。
老板随口答道:“也是昨天,呵呵,这个倒是已经卖出去好几本了。都是附近住着的那些师傅们。”
丰恣随手翻了翻,那是一本关于技术的杂志,对木工、机械、雕刻、漆工等等都有相当专门的介绍。而主打的文章则是一篇关于刚铎城的下水道工程的文章,详细介绍了为什么下水道的界面是倒立的鸡蛋的形状,介绍了建造这些下水道的特殊的砖块的大致材料和烧制方法,以及还采用了多少其他方法来防止管道里的污水渗出,这篇文章,一看就出自叶韬的手笔。而那篇关于如何锻炼木工基础技术的文章,则是赵大柱写的,或者说,是找人问了相关的问题,然后记录的。
而这两本杂志里,还同样有相当数量很有针对性的广告。《书城》里有宝文堂的各种新出书籍的编目和定价,而《天工》里面则有叶氏工坊可以对外销售的各种工匠用品的图文介绍,还有一系列叶氏工坊对外开放的课程的编目。
“这三种都给我拿一本吧。”丰恣爽快地付了钱,捧起了厚厚三本杂志。这些杂志可是相当不便宜,每本的价格是半两银子,或者是半云州银币,实际上,由于云州银行至今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