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就是瞎捣乱的贼寇呀!”什么事?刘备以后就别叫刘备了,可以改叫土匪。
后汉灭亡的表象,是宦官和外戚争权。当初王莽篡汉,就是利用的裙带关系,刘秀创立东汉以后,仍然不记取这个教训,有很多代皇帝都宠信外戚,结果外戚的权力和胆子都越来越大。汉质帝不过骂了掌权的外戚梁冀一句“跋扈将军”,就被梁冀下毒害死了。汉桓帝继位以后,与宦官唐衡、单超、左悺、徐璜、具瑗密谋,发动政变,才终于宰了梁冀一家子。外戚的威风是暂时压下去了,可是宦官却从此掀起了轩然大波。
单超等五人,因为诛杀梁氏的功劳,全都被封了侯。桓帝从此不相信大臣,只相信身边的宦官,宦官们马上抖了起来。他们欺上瞒下,卖官鬻爵,蹂躏百姓,欺压朝臣,无所不为。士大夫们看不过去,联合起来和宦官斗,虽然一直处在下风,却受到朝野上下的同情,成为读书人的楷模。
其实这些士大夫未必都是好东西,读书人打着“圣人”的幌子,就认为自己绝对正义,其偏执狂气不会比宦官好多少。他们或者逮到宦官的错处,不但往死里整,还要杀人全家;或者为了对付宦官,公然破坏国家法律。宦官给逼急了,又要疯狂反扑。延熹九年(166年),宦官把和他们作对的士大夫编了一个名册,对汉桓帝说这票人结党营私、诽谤朝廷,都应该宰掉——由此产生了“党人”这个词汇。第二年,发布诏书,把党人们杀了一批,其他都终身监禁,永不录用,这就称之为“第一次党锢之祸”。“锢”,就是束缚、关押的意思。
党人们一看形势不妙,忙着拉宦官的老对头外戚出来做靠山。建宁元年(168年),当时最大的外戚、大将军窦武和太傅陈蕃,趁桓帝死、灵帝立的混乱机会,密谋诛杀宦官失败,被宦官把他们都砍了,把他们的弟子门生一大票又归入党人之列。第二年宦官进行大搜捕,大迫害,又发生了“第二次党锢之祸”。
可士大夫是杀不绝的,尤其在和宦官的屡次斗争中,逐渐培养出了一批只有公子哥儿的嚣张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