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皇家学院的演讲结束后,学员们平静的生活中却掀起了波涛汹涌。
不就是因为奕詝要求大家可以去给大清日报撰文的事情,因为则活分活计可以让学员们扬名立万,声名显赫啊。
况且华夏自古以来,文人“好名”的思想是亘古不变。
例如,魏晋时期,有些文人墨客,为了标新立异,扬名立万,故意放.荡不羁,放浪形骸之外,例如什么竹林七贤之类的。到了唐代,有些文人为了故作高雅,博取眼球,就到离长安不远的终南山去隐居,而且还说自己是高雅之士,看破红尘,潜心修道。
其实,他们就是为了声名显赫,求官而已,因为终南山离长安很近,直线距离也不过几十公里而已。
如果真的看破红尘,潜心修道,那怎么不去蜀中,那里的青城山可是道家福地啊,也可以到西疆高原,那里的昆仑山可是道教的起源啊……说白了,他们修道为假,他们为的就是名利。
从明清以来,这一现象虽然有了一定的遏制,特别是文字狱以来,大家都憋了两三百年了,憋得好辛苦啊,实在是没有地方去展现自己的文采啊。
不过,现在被奕詝通过大清日报给引爆了,那遏制了数百年想出名的闷骚文人,也一下子就爆发出来了。
特别是一些“好名”之人,还有一些想着让太子以后给自己封一个官的学员,就引经据典,挖空心思的对一些顽固不化朝臣进行了攻击。
三天以后,奕詝正和自己的亲信在暖房聊天的时候,郭嵩焘来了,他是拿着一篇文章来的。
奕詝接过这篇文章一看,标题竟然为《谁是大清的奸臣》,奕詝再一看署名,竟然名叫王韬。
奕詝记得前世自己念高中的时候,早起维新派代表人物里面就有一个叫王韬的,不过,现在的这个王韬是不是就是原先历史上的那个王韬,奕詝还不敢确定。
那就先看他的文采吧。
文章是这样写的,“煌煌日月,国朝祚做,二百余载,圣明天子,烛照万里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