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色古香的有,新瓷新陶也有,真假难辨。这场面,这架势,这丰富程度,一点都不比潘家园差。
不过,这种人为的“古朴”,透着一股子新鲜的味道,到处都有,我对这些没有太大的兴趣,跟着古若蓝拐进了一处带着小牌坊的巷子里,七拐八拐的,道路越来越窄,路边也渐渐变成了青石板,两边的高墙给人一种逼仄感,阳光从头顶斜斜的掠过,像是披了一层金黄的薄纱。
我越走越觉得阴凉,岁月的痕迹渐渐显现了出来,沉淀了这么多年的阴气弥漫,我开始感觉身上有些发冷,真没想到广府还藏有这么一处宝地啊。
古若蓝呵呵一笑,说:“东山少爷,西关小姐,没听说过?”
我看了她一眼,说,“小瞧人了不是?好歹我也是岭南人,虽说是海边小山村长大的,东山的少爷,西关的小姐意思是说,这两者登对,非贵即富,苦逼的穷吊丝们就别瞎琢磨了。话说旧时候的广府,东山一带,是权门显宦的聚居地,多的是纨绔子弟,西关一带则是商业繁华区,多是富家小姐,东山骑楼与西关大屋,代表着权力与财富,现代与传统,各分东西,相辅相成。我说得没错吧?”
古若蓝神色一变,小脸顿时一绷,语气有些变化,说道:“小样儿,还装呢!刚刚一路上都说不熟么,最讨厌你这种扮猪吃老虎的啦。”
“……”我心里暗暗后悔不该逞能,赶紧低声下气的解释,“您误会了啦,我这都是书上看来的,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这都是想通的么,一样涨见识。”
古若蓝嘁了一声,转而又嘻嘻一笑,扭头走在前面,边走边给我介绍道,这里在明清时候,是属于老广府的老城西门外,所以叫做西关,由于地靠着珠江,在明末时候,兴建起了十八甫,开设有十三行,逐渐形成老广府商贸集散地,到了清代中后期,又先后兴建了宝源街、逢宝街、多华街等居民住宅区,慢慢的形成后世闻名的西关大屋。
不过,到了今天早已不复往日盛况,如今大都已经破败杂乱,我跟着古若蓝转来转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