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拿起案上的一摞奏折又继续说道:“这些都是董遵诲的部下共十余人联名上奏董遵诲地一些不法之事,朕已经派人查明,虽然一二件是确实是董遵诲的不是,但是却对大局无碍,其他都是诬告,朕派天使宣纸晓谕,想必董遵诲一定能够明白朕的一番苦
“皇上胸怀宽广,非臣能及。”卢多逊佩服地心服口服。
原来当来赵弘殷失了兵权,赵匡胤想投军却是无门,于是浪迹天下,寻找时机。董遵诲的父亲董宗本本是赵弘殷的好友,于是赵匡胤便投奔了他,希望讨个好出身。董宗本对赵匡胤倒是很好,也很看重赵匡胤,希望自己的儿子董遵诲能够和赵匡胤成为好朋友。可当时赵匡胤正值落魄,董遵诲却是世家骁将,自恃武艺绝伦,才华出众,对赵匡胤自然是横挑竖捡,怎么看都不顺眼。在和赵匡胤交往的过程中,也是盛气凌人,稍有不如意就肆意责辱,赵匡胤忍无可忍,只好另谋高就。结果赵匡胤向北游荡的时候,正好碰上了郭威在邺城招兵买马。到了世宗柴荣时期,两人因功又是同殿为臣。董遵诲一时气愤不过,结交赵匡胤的政敌韩通,继续跟赵匡胤作对。谁知风水轮流转,当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谁曾想赵匡胤竟然时来运转,黄袍加上,成为了皇帝,而韩通却在政变中死于非命。
赵匡胤虽然自继位后从未想过迫害董遵诲。但是董遵诲一直深居简出,不再理事。赵匡胤想到如此人才就这样埋没,实在是可惜。于是经过深思熟虑,终于还是决定了启用董遵诲。
卢多逊知道赵匡胤的这些往事,担心董遵诲由于这些过节不肯效死力,也是害怕辽国攻下泽州和潞州这大宋地北大门。但是赵匡胤的安排却是从亲情和政治上双重下首,由不得董遵诲不感激涕零,誓死效命。
“皇兄,昭曾领兵收复湖南,而湖南毗邻广东,昭也可说是轻车熟路。若有昭领兵,南汉岂不是手到擒来?”赵光义眼看着自己的计策又要失败,很是不甘心的做着最后的努力。
“南汉那些跳梁小丑,朕实不放在心上。别说是昭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