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皇上的迁都,满朝文武大臣反对的理由,显然比前一天赵匡胤刚提出迁都时准备的充分许多。
京西南面转运使李符上表,历数洛阳的八大缺陷:第一是城市凋敝。大宋立国之前北方兵戈频繁,战火绵延不断,洛阳自古是兵家必争之地,不论是当朝者或是手握重兵的大将,战事一起目光就落在洛阳身上,如此久历战火的洛阳必定不如经过了后汉、后周和大宋三朝苦心经营的汴京繁华;第二是宫殿残缺。自后唐被后晋取代,之后的国度都是建立在汴京,如此洛阳的行宫在经历了战火和那些大将的破坏之后已经不适宜成为皇上的皇宫;第三是郊庙未修,大宋的宗庙在汴京,若是迁都就要在洛阳重新修建宗庙,而从汴京搬迁宗庙却是对先祖的不敬;第四是衙署未备。若是建都洛阳,则要重新修建宰相的政事堂、枢密院、三司使和六部九卿等各个衙门的办事厅堂以及各郎官大臣的住所;第五是民众贫困。自郭威建立后周到柴荣执政,汴京经历了五代十国最太平的岁月,加上赵匡胤黄袍加身时对汴京的居民秋毫无犯,汴京的城市建设和百姓财富不仅没有损失反而经历了大宋建国的飞速发展,如今已不是刚刚恢复的洛阳可比;第六是军粮不足。洛阳水利不如汴京,各州县的粮草运输洛阳不如汴京便利。第七是营垒破败;第八交通不便。
然而皇上在看了奏章仍然坚持说道:“迁都洛阳,乃权宜之计。长久之计当定都长安,我将都城西迁,为据山河之险,裁汰冗兵,依周、汉故事。统治天下。”
众大臣见皇上决心已下,劝谏已无动摇之可能,便纷纷望向晋王。赵光义见事已至此,自己若是再不出声阻拦,恐已成定局,便上前言道:“皇兄,臣弟亦是不赞成迁都。请皇兄听臣弟一言。臣弟之所以属意汴京,乃是因为汴京有优于洛阳之处。
第一乃是汴京交通漕运优势。自隋朝开通大运河,通济渠(汴河)途经开封,最后由淮而入江,因而开封便成为锁控江淮的咽喉重地。尤其是安史之乱后,北方藩镇割据,战乱频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