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士卒的骁勇用命,眼中只看到了大胜的结果,却忽视了之前连番大战之后,双方的战斗损失。有些时候,即便知道了这些,他们也不会说的,战斗损失那是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的事情,和他们没有关系。胜利的时候,这样做自然无可厚非,但在眼下,前方形势有些不妙的时候还这样不管不顾地瞎起哄,那就不是启元帝能够容忍的了。
根据前方送来的军报和飞翎卫系统密探送来的谍报,两相印证,前方连番血战之后,吴王叛军固然是损失惨重,朝廷军也一样亏损严重!三岔口一战,足足打了七天有余,仅仅在这个狭小而险要的关隘处,朝廷就损失了足有八千余人的人马!而相比之下,虽然东阳卫的守军人数只有朝廷军队的四分之一甚至是五分之一,但除却东阳卫兵精将锐之外,对方还有的巨大优势,因此东阳卫的精锐损失相对下来要小得多,连番几场血战下来,东阳卫竟只损失了两千余人,剩下的千余人马,尽管伤兵残卒众多,却仍旧且战且退地撤回了东江梁河一线!
而在北线江阳一战,虽然最后朝廷军队稳住了局势,仍旧将叛军逼迫在江阳一线,但由于先前的高歌猛进,造成大部分将士的骄纵之心,一时的失察导致了江阳一战的被动局面,结果虽然局面未改,但一战过后,却白白地损失了万余战力!损失此战过后吴军也一样损失严重,但损失的多是流民和散兵,招募来的海寇江寇的乌合之众,反而吴王敌袭的三卫兵马,相对地保全得很好,此消彼长之下,朝廷先前积累下来的巨大优势,忽然间变得并不明显了。
然而即便这样,局面依然可控。在这样的情形下,尽管朝廷不一言,前方的将士心中也必然知道自己的错误,临阵之时一定会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严查,在这个时候,身为后方的决策者和操控者,必须要有一定的大局观,要允许前方的将士犯错,并且还要给他们改正的机会,即便是很严重的错误,也不能在这种关键时刻背后捅刀子。何况之前的错误,并不是将士们羸弱怠战,不肯向前,也不是通敌叛国临阵倒戈,既然不是杀头的罪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