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俱齐,但王爷还差了一样东西。”
“哦?那是何物?先生只管讲来,本王必定设法……”
“哎——王爷误会了。学生讲到王爷所缺,乃是一个名义。”
“哦……”
“民心向背,向来是因时因势,别有不同。王爷莫要忘了,名义上,王爷乃是一介藩王,而王爷面对的,则是朝廷。朝廷虽然无道,毕竟在百姓心中仍是正统。虽然现下大势在我,但一旦王爷首先举事,则朝野之间的论调必定还是会向着朝廷的。所以……学生以为,王爷此时尚不可动,依旧要蛰伏潜隐,以待时机。”
“可是,若是这机会始终不来呢?朝廷的大军已经快要集结完毕,说不定……说不定几日之内便兵临城下,到时候本王……本王便是再要动手,只怕也来不及了。”
“王爷且放宽心,这机会……多半是一定回来的。”
……………………
啪
启元帝把奏报重重地摔在龙书案上,气得一张脸几乎五官挪移:“岂有此理真是……岂有此理”
奏报不止是一份,都察院的御史、飞翎卫的密探、各地的官吏……有先有后,不约而同地都上了书,把江南一带的形势和流言蜚语呈现给了启元帝。看罢了奏折,启元帝气得七窍生烟,事情已经非常明显,蛇无头不行,谣言怎么起来的?没有人散播,怎么会出现这样的谣言?而且谣言选在了朝廷刚刚颁布撤藩令,江南忽然发大水的情况下传播开来,所图者何?
启元帝心知肚明,这一定是自己的小叔叔吴王干出来的事情这就是不甘心俯首的表现他不想撤藩,不想交权,于是选在这个时候,向自己出招了启元帝一边恼恨吴王的不臣,一边又憋闷得很,因为思前想后,他发现自己居然乱了方寸
如此情景,怎么应对?以谣言制谣言吗?对方表现出比朝廷更关心百姓,拿出粮食赈灾,自己呢?宣布老龙河是有人故意决口的吗?决口的人是吴王指使的吗?
如果这样说,百姓会相信吗?那故意挖河决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