件事的意义极其重大,它不仅意味着改革激进派的势力暴涨,同时,还表明了以戈氏为首的中间派力量,已经完全失去了对大局的把握,苏联的政治局面彻底失控。
改革激进派势力大增,叶利钦进入权力核心,但却还不足以控制全局;戈氏权威蒙受重创,失去对全局的把握;保守派势力偃旗息鼓,暂时退出“战事”。这些事实堆砌在一起,最终不难得出一个结果,那就是苏联的权力顶层进入了真空期,形成了一种畸形的“三权分立”局面。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权力,有其自身的逻辑。陆寒对这句话的理解,就是权力结构类似于食物链,不管它分为多少层,总需要有人处在最顶端。过去,自从戈氏当政以来,整个苏联的绝大部分权柄,就几乎整个掌握在他手中,不管他把民主化的口号喊多响,国家的主要权力都是掌握在他手里,所以,戈氏就是这个权力食物链中的最顶层。可是现在呢?叶利钦竟然突破了戈氏的层层封堵,一举成为这个国家的实权人物,这自然也就意味着戈氏已经从权力食物链的最顶端,坠落下来了,而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也伴随着一个权力转移的过程。
权力转移的过程,不一定会非常血腥,但肯定不会是悄无声息的。新生的掌权者希望扩大战果,进一步的击溃敌人,而旧有的掌权者,也定然不会心甘情愿的雌伏,他们必然会掀起一轮轮的反扑。这个规律是亘古不变的。
进入四月下旬,随着叶利钦在人民代表中的威望日益高企,感受到威胁的戈氏,做出了两手安排:首先,自然就是对改革激进派的打压,其次,就是运用迂回战术,巩固自己的权力。
对付如今的改革激进派,戈氏可以用到的方法并不多,效力更是可怜得很,因此,他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了巩固自身权力这一方面。
作为这一场大变革的真正推手,戈氏目前要巩固权力的,他所能采用的手段非常直接,那就是在国家制度上动手。因为宪法第六条的修改,苏共已经失去了其执政党的法理依据,而作为苏共的总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