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治也全盘照搬,难保李世民心中不会存疑。
卢鸿笑道:“殿下匆忧。虽然这幕府是仿天策旧例,但其规制全然不同。天策府诸将,文武全才,内可定策执行,外可领军出征,权力颇大。太子这幕府。全然不参与执行,只管整理信息、分析判断并提出建议,便是如同太子的一个智囊团一般。便是圣上得知。必然也不会怪罪的。”
李治果然听了卢鸿之言,在府中设立幕府,分为内外两阁。内阁便是李世民指给他的几位朝中重臣,如长孙无忌、房玄龄等人,以及卢鸿并在其中;外阁却是由其自己选定地一些忠心的学士。以及卢鸿为他从国子监及太极书院中筛选的有各方面长项的精英之材组建而成。其主要工作。便是每日由朝廷内部消息以及各家报纸上报道的消息中,挑出需要李治重视的内容。经过整理、归纳、分析后,形成文字材料,并附上简单地说明及方案,之后报于李治。在一些比较重大的事项上,也会提出多种解决意见以及需注意的问题,供李治参考。一些特别重要的,李治便会拿来与内阁诸老相商。
如此一来,果然立竿见影,现在李治再与李世民讨论起一些大事来,心中有底,口中言语有理有据,一下子便如换了个人一般。
李世民知道这些情况之后,并未言语。但对李治地表现较之从前,显然是满意了许多。
当闫立德奉命造船的消息传开后,李治的外阁经过连续一段时间的工作,已经为李治对出战高丽一事,拿出了一份相当详细的参考资料出来。这套资料可以说是集目前大唐对高丽信息掌握之大成,几乎包括了相关的方方面面,其中引用了大量的数字,具有极强的说服力。通过反复对比各种方案的优劣,幕阁给出的最佳选择应该是以威震之,以势压之,若仍不见效,则以大将精兵,快速出击,打击其气焰,迫其臣服,是为上策。
若朝廷下定决心,欲一劳永逸解决问题,则应先期支持新罗,暂不投身其中。之后暗中调动人马,按兵不动。在新罗灭亡之后,挑动高丽与百济再起战火。大唐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