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在场的很多人心目中,依然将数学做为一种计数的实用方法,甚至有些人从来就没有想过数学与算学会存在不同之处。
当卢鸿的讲解结束的时候,很多人都在沉思。
经过这些年来的思考磨砺,卢鸿在易学上的见识,远远超过了当下众多易学大师。究其根本,一是得益于《归藏》的研究,二便是得益于他前世记忆中完整地知识体系。
应该说,自古以来,《易》乃众经之首。当世人以一种变化的、相对科学的态度去认识它、研究它时。中国地文明大多会朝向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前进的方向发展。而当它最终沦入纳甲、五行等逼仄空间里打转转的时候,整个中华文明也会陷入一个自我重复、自娱自乐的死角中去。
前世卢鸿对于《易》中占卜之说,将信将疑。待到了唐代。才发现唐人对《易》的占卜的信任态度,便如后世的天气预报一般:占卜方法当然是有地,只是结果有时准与不准罢了。而对于易学包含世间至理的信任,则是不容置疑的。
卢鸿现在要做的,便是将《易》学以及整个士林做学问的方法,拉到一种以实践为根本,以数学为基础。开放灵活的路子上来。让他一点点去研究这些,只怕卢鸿是没这个闲心,也没这个耐心。不过略为鼓吹,指指路,透透亮,他还是很乐意的。
卢鸿下场之后,其后准备上场的乃是太极书院一位讲学。讲解的正是初具规模地几何之学。
李世民在卢鸿讲罢下坛后,便即起身。一侧专有供其休息的净室。李世民进去不久,便有人来传。道是命卢鸿进见。
门外地太监传禀进去,之后方引了卢鸿进入室内。只见小室之中甚是干净简单。除了李世民之外。长孙无忌、孔颖达等人也均在座中。
此次觐见出乎意料地简单。本来卢鸿还想李世民或许会问自己一些关于学业或世家的问题,不想李世民只是简单褒奖了自己几句。又道来日便当下旨,使入国子监为国子博士,要自己忠体爱国等话语,便着自己告退了。
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