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我人切”,意思就是“我”字的声母和“人”字的韵母相切后,拼出“我”字的读音。
其实这种方式,相当适合于汉字的。但它的缺点就是用来切音的汉字没有统一的规定,一旦用来切音的字读书的人不认识,那可就麻烦了。
对此卢鸿提出了一点建议,就是先精心选择用来切音的数十个字,在识字书的开头凡例处,一一按声母及韵母标明,之后书中统一使用这些固定的字来反切。如此一来,只要读书的人先认识这些字,后面书中的字就全都可以念出正确的读音来。同时将部首检字法,一并附在其后,方便只知其字不明其音的人检索。
按照卢鸿的提议,三宝依照自己在排字中使用的频率,选出五千余个汉字,按照读音顺序排列,加上简单的注释后,编成了一部字典——当然此时还没有字典这个名字。这本书的真正出版是在半年之后的事了,卢鸿特地写了一篇小序,原原本本地把三宝学字、编书的经历写了出来。而这本书,则被卢鸿起名为《三宝字典》。
《三宝字典》出版后,不断再版,几乎成了所有蒙学及自学的学子必不可少的工具书。书中的切音例字,后世以为标准,沿用达千年之久。而三宝虽然编写了此书,却未从中获过任何利益。即使是在后来印书坊已经有为著者付稿费的做法之后,他依然声称,编写此书只为求学无门之人方便,未曾收过出版者一文钱。此后三宝一生从事检字工作,直到年老去世。一件有意思的事情的,三宝一生中,亲手排版他自己这部《三宝字典》,就先后有三十余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