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在诸侯间影响巨大,缺了他也不行。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袁绍与张毅又不得不和解。所谓错综复杂,便是如此。
张毅点头道:“袁绍虽为私利蒙蔽,窃据冀州而抗逆太后。然而,当此国家大难之时,须得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如袁绍肯悔过而为国尽力,亦是好事,只是不知何人可去袁绍处宣旨。”
甄隐悠然道:“下官举荐一人,必可令袁绍悔过而听命!”
张毅正缺人才,急问道:“是何人,未显公请讲!”
甄隐捋须道:“此人为清河人,姓崔名琰,字季珪。此人年轻时好武,又师从郑玄,实为文武全才!”
崔琰在历史上有忠直之名,后被曹操冤死。不过,崔琰这种演义里的边角人物,张毅便是将演义看上十遍,也不会对他留下印象。甄隐前几日举荐出任郎官之人,便有他一个,此人长相英俊不凡,是以张毅对他有点印象。
既是甄隐举荐,张毅便召来稍稍谈论,见他举止得体,有节有度,倒十分有名士像。张毅于是命他持太后懿旨前往信都宣旨。临去,崔琰问可答应袁绍什么条件,张毅想了想道:“如果袁绍出兵讨董,可赦免其罪,并命他为冀州牧!”崔琰点头,率卫士上马北去。
没办法,张毅如今第一要事便是让太后的小朝廷得到天下承认。如果天下诸侯响应,张毅便是真正号令天下,如果天下诸侯不响应,张毅便是演独角戏,搞不好还会被人说成劫持太后。只要诸侯响应讨董,便是承认了太后小朝廷,今后张毅纵横调度,想怎么玩便怎么玩。是以,为使袁绍曹操不唱反调,张毅愿意让出极大的利益。事实上,冀州的利益张毅也无法再占了,原因前文已经讲明。于张毅来说,如今关键在固根基,再扩张只是为别人扩张。
信使奔赴各方,往来时日迁延,张毅不知天下诸侯是否会积极响应,却也只好一边在邺城准备,一边忐忑等待。而这时,满宠安顿好朝歌防务,奉命回到邺城。
满宠到了邺城,还未去向张毅述职,便有贾诩来访。客套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