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公然抗拒太后,太后于万军之前亲口将袁绍定为反贼,袁绍贼子,实不可助!”
袁绍见赵云看着他,忙向赵云道:“子龙不是凡人,自然知道若无外力之助,太后如何逃得出董卓牢笼?如此,太后受困于张毅,必定不假,太后之言,实为无奈,还望子龙助我上救太后天子,下安黎民百姓!”
张毅辩道:“即便太后是由我救出,却有车骑将军率御林军护卫,煌煌天威,岂容你亵du?你袁家四世三公,当此国难之时不思报效,却偷取冀州,实为乱国之贼!”
二人相争,赵云率数百乡兵在一旁相看,便是张毅亲卫与袁绍亲卫亦赶了过来。
张毅一见形势不妙,甚至可能被围在此处,急向赵云道:“子龙,我出身贫寒,自不忘本,所过之处真金购粮,携民逃难,世人有目共睹有口皆碑!袁绍四世三公,习惯吸食民脂民膏,子龙助他,置父老乡亲于何地?请子龙将军抉择!”
赵云见二人吵闹,只觉得十分无趣,抚枪长叹道:“天下汹汹数岁,云不知孰是而孰非!袁公天下英雄,拒董卓而东归,鄙乡之民共推云作主以助袁公,非助袁公私人,实助仁义之所至。而将军手握重兵,奉旨靖边幽州,却为何所过之处颖川、陈留、河内、魏郡、上党俱起兵戈?将军高居庙堂,行为非云所能议论,云只能敬而远之!”
赵云没说要投袁绍,却判了张毅死刑,一礼施罢,再次提枪在手,表露抗拒张毅之意。张毅无从解释,况且他的行为,本就是一个军阀,叫他如何解释?
张毅不想与赵云在此交手,只好叹道:“如今董卓作孽于朝堂,袁绍等人动乱于四方,毅提一旅之师,后受迫于董卓,前受阻于袁绍,所谓兵戈,岂是我所愿意?子龙忠义,我了然于心!然则我之所为,又有何人能理解?子龙今日曾言,只从仁义所在,望子龙勿忘!”
赵云并不因袁绍在旁边而有所掩饰,施礼道:“云不敢忘,必从仁义之所在!”
张毅不敢多待,急忙率亲卫退去,赵云没有动作亦没有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