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博格达峰山体陡峭,西坡与南坡坡度达70—80度,只有东北坡坡度稍缓,而南坡一处小山谷却是孤鸿子的隐居之地。
孤鸿子,生于清末,为太冲观独龙道长收养之遗孤,自幼便随独龙道长行医天下,阅尽道藏书卷。由是博闻强记,他得了个过目不忘之能。孤鸿子由此推而广之,将这过目不忘之能从道藏书卷延至万事万物,达到眼中所见、心中所思,尽为心中所得。长年累月之下,孤鸿子便越觉头脑清醒,几十年后,又达到意识外放、闭目便能知万事万物之境。他从此便走上修道之路。
然自封神以来,天地灵气日渐稀薄,修道形势日益严峻,金丹大成者也越来越少人达到。到近代,却已有五百余年来无人达到金丹大成之境了。更有甚者,地仙界之门不知何时已然关闭,让更多的金丹大成以上修为者滞留地球。
随着时间的推移,灵气远远不足供给,这些修道者更是修为寸步难进,只好长隐山林。修道者自封神之后也开始淡出世俗界。
到了清代,时值工业革命兴起,灵气锐减更甚,修道界人人自危,至清末始更是全部隐居山林,以求修得金丹大成,长生不老。
孤鸿子入得修道界之后,得知各门派敝帚自珍,于一些高深的法门道术不可轻传,灵气日益稀薄的各种严峻形势,不由感到求道之路步履维艰,常人终其一生而不得其门径而入,而他却幸遇一些金丹大成以上修为者,才得窥大道门径。不得不说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立国后,孤鸿子同样也选择隐居山林。于是便选了这处山谷,布上奇门阵法之术,造就一个世外桃源,名之为惊鸿谷,从此潜修不缀。
孤鸿子远不同于其他修道者,其人好阅道藏书卷,几十年以来更是在世俗界救死扶伤,研读当世各种书籍,对外书也略有涉及。套用哲学的一句话,价值观不同,知识构成不同,人生观也不同。更为奇特的是,孤鸿子的意识或说意念修炼远远走在前头,对天道的体悟也有其优越性和独特之处,使得他的修道之路相对于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