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想到金刚身法,云空虽已至第二层“诸相非相”,一时间,却想不明白何谓“诸相非相”,费神地思索令云空的头脑再度陷入混乱中。
云空浑沌间,脑中闪过《金刚经》中的经文“佛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此语乃是大比丘众之长老须菩提问之如来,若有相之身可否见得如来,而如来回之如上。本意是想告知众生,唯有悟透所有表象,都是虚假的,看清本质,则能立地成佛。云空此时已到达金刚身法第二重之“诸相非相”境界,然而那位写下金刚身法之前辈高僧,将此境界描述为“身动而影未动,影未动而招已至”,虽然就此身法而言无可厚非,但是却是曲解了“诸相非相”的含义,如按《金刚经》之本意,“诸相非相”则应属于一种武学修养的境界,而非一种具体的武功。
人生之初,多局限于表象,于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经历世事,则颇多曲折感触,觉得“看山不是山,看水也不是水。”
而又有一部分人,或生性多疑,或经世事磨练,有所得,而认为“看山未必是山,看水也未必是水。”
而真正饱经人世沧桑,回头看来,才发现“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也依旧是水。”
然而,此时的山水,又不同于一开始看的山水了。
以上,山水万古长青,从来不曾改变,变得是人心,是人的阅历,是做人的境界。
武功亦是如此。
一招击来,于初学者看就是一招,或直刺,或横劈,或从上,或从下,没什么特别的。
而从一个武艺颇精的人看来则似有无数后招,甚至有些人,总在为对手的招式是虚是实而烦恼。
可在已臻绝顶的高手,眼中,仍是直刺,横劈,上下之差罢了。
《金刚经》中“诸相非相”正是描述了如此的一个境界,而如此境界,无论做什么都已经返璞归真,到达至境,“则见如来”了。
当然,创出金刚身法的前辈并没有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