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播室内。
贺云站在一个平台前,平台只有半人高,台面上放着一摞书稿。
这份书稿是贺云亲自撰写的。
虽然只有初步大纲,但是却花费了贺云一周的时间,字数更是多达万字。
“咳咳……要说白蛇的故事,其实古来有之,早在唐末五代十国时期就流传有高僧降服蛇精的故事了, 只不过那个时候高僧还不是特指法海禅师,而蛇精也没有姓白……”
对于开讲白蛇的故事,贺云也是有着充分准备的,所以在开讲的时候,充分考虑到了演讲的趣味性以及专业性。
这两者是需要平衡的,不然就没法达到这个讲坛所要表达的效果了。
而且在观点上,贺云并未采取偏向于文学亦或是历史事实的方式,而是从民俗文化这个角度去开讲的。
他详细介绍了白蛇故事在民间的演绎过程以及人们对于这个故事的各种说法与看法。
相比之下, 以前从文学或是历史事实的角度,这个角度显然要更加的贴切人们生活一些。
电视机前的观众能够更有代入感。
并且在趣味性上,也比其他角度更高。
这样一来,无疑给节目增添了几分“收视率”。
当然,央视主要还是看中了贺云的身份与名气。
毕竟这个讲坛所邀请的人不是著名学者就是某某大学的教授,而且在某个领域是有很高的知名度的。
就像贺云,他是古代文学领域杰出的学者。
同样,他也对古代神话历史等相关领域有着很深的研究,所以央视才会特地把他邀请到这个讲坛中来,为观众开讲。
再说此刻。
贺云一边录制,也一边配合导演不断调整自己的状态。
尽管他开讲的状态很好,但毕竟不是专业的,他在学校单位那一套只能让他避免某些错误,不能完全适应录制的流程。
但因为由导播的帮忙,录制的过程整体上还算是比较顺利的。